詹天佑(1861-1919年),字眷诚,号达朝,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祖籍江西婺源(原徽州婺源)。他先后主持京张、川汉、粤汉等我国的早期铁路建设,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科技界先驱。

幼年出洋 学成回国

  1861年4月26日,詹天佑出生于广东南海县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幼年接受私塾教育。1872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派幼童赴美留学。
  1881年詹天佑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因清政府内部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加上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全部留学生被迫回国,当时毕业获得学位的留学生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
  回国后,詹天佑被派往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学习轮船驾驶,获得五品军功奖。毕业后被派往扬武号兵舰操练,为实习船员。后任福州船政局后学堂教习,获得清政府五品顶戴。1884年10月,张之洞督粤,为吸纳贤才,调詹天佑自闽返粤到广东博学馆任教,派遣他勘测绘制广东海防图。他带着三名学员,用所学的测绘知识,独特的视角,完成了海域防务图,据史料可查,这是我国最早的海防测绘图。

献身筑路 脱颖而出

  1888年,詹天佑经留美同学邝孙谋介绍,进入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任帮工程司(注:“司”是技术职责称号,1949年以后统一称“师”),开始献身铁路事业。他先后主持塘津、关内铁路、关外锦州铁路、营口支线以及津芦铁路筑路工程,特别是在关内铁路滦河大桥修筑中,由于滦河河床泥沙深,水流急,打桩遇到很大困难,英国、日本、德国的工程师都无能为力,詹天佑采用压气沉箱法修筑桥墩基础,获得成功,詹天佑始露才华。1894年,他被选入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成为该学会的第一名中国会员。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关外铁路停工,他被调往津卢铁路,负责勘测修筑。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中,中国战败。为加紧修筑沿海铁路,詹天佑被派负责修筑锦州铁路以及营口支线(约73公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关内外铁路被英、俄占领,关外铁路停工,詹天佑被派往江西萍醴铁路。期间,他反对外国工程师采用窄轨轨距的主张,坚持采用标准轨距。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关内外铁路由英、俄两国归还我国,詹天佑参与自帝俄手中收回该路事宜,并迅速修复通车。1903年,慈禧太后要到西陵祭祖,袁世凯献媚,欲修筑新一条由高碑店直达清西陵的新易铁路。由于英、法两国争夺修筑权,相持不下,清政府只好自力修筑,派詹天佑为总工程司。该路工期紧迫,冬季施工,于1903年4月即建成通车,为其后自力修筑京张铁路做了准备。这期间,詹天佑返粤奔父丧后,勘测了潮汕铁路(潮州至汕头39公里),归途中路过上海,被聘为上海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参议,筹划江苏沪宁铁路并调查道清铁路(道口至清化150公里)。

缔造京张 为国争光

  张家口历来被称为“南北互市通衢”之地,既是北京通往蒙古的必经之地,又是中俄陆路贸易的要冲,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05年,清政府决定利用关内外铁路余利修筑京张铁路。在英、俄两国争夺修路权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清政府被迫决定自力修筑。1905年5月,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局成立,以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会办兼总工程师,1906年詹天佑又升为总办兼总工程师。帝国主义者攻击詹天佑是“狂妄自大”、“自不量力”,他们诬蔑说“会修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詹天佑则表示“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
    1905年5月,詹天佑率领仅有的两名工程学员徐文泂、张鸿诰从丰台开始处测,6月到达张家口,之后进行回测。詹天佑勘测了三条路线:第二条经昌平、得胜口,绕道延庆,直达沙城。因绕道过远不可取。第三条自北京穿越永定河谷,走向怀来,即今丰沙线,虽然坡度较缓,但是沿途陡壁急流,工程浩大。基于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即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全线的难关在于关沟段(自南口至八达岭)坡度大和八达岭隧道长。
    自南口至青龙桥车站长仅18公里,而最大坡度已达33‰,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詹天佑反复观察地形后,采取列车进青龙桥东沟回头,依山腰作“人”字形铁路,通过八达岭,从而缩短了隧道长度,解决了工程的关键问题。  在开挖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时,除在两端开挖外,又在中间顶端开凿大小两口直井,以增加工作面、缩短工期。詹天佑还根据山区筑路的特点,就地取材设计了许多具有民族形式的石拱桥,不仅节省了钢梁,而且降低了工程造价。为了适应关沟段大坡道行车,詹天佑专门从英国北英公司购进0-6-6-0马莱型山地专用机车,同时修建京门支线、鸡鸣山煤矿等以解决机车用煤。詹天佑在京张铁路机车车辆上首次引进采用自动车钩,并建议在全国推广使用。另外,他向商部提出建议,坚持全国采用统一的标准轨距4英尺8英寸半(即1.435米),为中国铁路的标准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震惊中外。京张铁路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节省经费约29万银两,其建成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国内各省自办铁路的发展。此后,詹天佑相继主持张绥、津浦、川汉、粤汉等诸多铁路修建工作。

保路爱国 迎接共和

  1910年以后,帝国主义各国争夺修筑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图谋实现自西南入侵控制长江中下游的野心。四川、湖北两省人民积极自筹资金修筑川汉铁路,1907年,四川省商办川汉铁路公司成立于成都,他们呼吁派詹天佑主持路工。1909年,詹天佑被派任川汉铁路总工程司兼会办,只因京张铁路工程未完,先选派副手颜德庆离京张往宜昌,任川汉铁路副总工程司。
  詹天佑坚信我国人民的筑路能力,制定了沿江线方案,自宜昌至归州长约80公里,比内陆山区路线缩短一半。但外国工程司认为中国人根本没有能力通过南沱大山,加上清朝大臣张之洞又支持外国工程司的方案,不得已只能按内陆山区路线定线开工。詹天佑从京张铁路调来大批有经验的中国工程师,在宜昌至归州间,分十段布置定测和施工。1909年10月28日,中国自筑川汉铁路在宜昌举行开工典礼。詹天佑坚持“工机并重”的选线原则,不仅仔细勘测地形,注意机车动力的选用,同时提出改造机车构造的设想,向外国函商制造川汉铁路专用机车。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此种出卖路权行径,激起人民的强烈反对,川、鄂、粤、湘等省的保路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四川发展成为保路同志军起义,推翻了清朝在四川的统治,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孙中山先生对此作了高度评价:“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推迟一年半载的。”
    1911年,詹天佑任粤路公司总理兼总工程司。在保路运动期间,广东粤汉铁路公司致电川路公司,请求协力抗争。同时,詹天佑领导粤汉铁路公司全体人员坚守岗位,制止离散,保证列车照常运行,以实际行动迎接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不久,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全力从事实业活动,筹划全国铁路。1912年5月,孙中山视察了广东粤汉铁路公司,之后,他督办全国成立中国铁路公司,邀请詹天佑参加公司工作。

艰难支柱 壮志难酬

   1912年至191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汉粤川铁路工作。汉粤川铁路是在清末粤湘鄂三省以及四川川汉铁路基础上形成的。辛亥革命后,汉粤川铁路延用清政府签订的德法英美四国银行团借款(即湖广铁路借款)修筑。1914年,詹天佑任汉粤川铁路督办,他坚决反对袁世凯继续延用四国银行团借款筑路,周旋于各帝国主义国家代理人之间,为维护主权、加快修筑汉粤川路而奋斗。他针对各国借款时而短缺的情况,提出“就款计工”的方案:积极办法是因势利导,推广线路;消极办法是因时制宜。后经四国银行团同意,经交通部决定,按消极办法进行。汉粤川路由各国代理人把持实权,经常延误工期,时而变更计划,随时有停工的危险,詹天佑驳斥外国工程师轻视中国工程师地位和拖延工期计划的行为,提出集中使用借款,赶修粤汉铁路武昌长沙段,分四段进行施工,工程大半采用包工制,全线除株洲、韶关间未建成外,其余均建成通车。这一时期,詹天佑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健康日损。

开拓工学 划一路规

   为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以利国家建设,詹天佑于1912年在广州创立广东中华工程师会,同年,颜德庆在上海创立上海工学会,徐文泂在上海组建上海路工同人共济会。1913年,三会合并,在汉口组建中华工程师会(后改称学会),詹天佑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其宗旨为:制定营造制度,发展工程事业,日新工程技术。詹天佑因此被时人尊为“中国工程之父”。
   1913年,詹天佑任交通部技监,主持技术领导工作。1916年全国交通会议期间,他主持研究通过勘测全国铁路、统一路政、制订标准、人才考绩管理以及整顿交通财政等一百余项议案,为我国早期铁路标准化和法规建设,奠定初步基础,并因此获交通部名誉奖章。同年冬,香港大学特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此外,他还担任审定铁路法规会名誉会员、交通研究会会员、运输会议会员、铁路协会评议员。
  1910年1月,  詹天佑在京张铁路通车后,被清政府授予工科进士第一名。他还被许多外国工程学会选为会员;1909年,被选入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英国皇家工商技艺学会,此外,还选入英国的北方科学与文艺学会、铁路轨道学会等。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一战后,美、英、法、日、意等国欲联合监管西伯利亚及中东铁路。1919年初,詹天佑奉命代表中国政府出席在哈尔滨、海参崴召开的国际远东铁路会议。此间,他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名义,致电巴黎和会我国代表,坚决反对国际共管中国铁路。会议期间由于疲劳过度,腹疾复发。1919年4月20日回到汉口,24日医治无效,不幸去世。遗嘱三事:振奋发扬中化工程师学会,兴国阜民;慎选人才管理俄路,以扬国光;脚踏实地建成汉粤川铁路。语不及私,闻者无不深受感动。
     詹天佑在汉口病逝的消息传出后,中外同悲。他生前工作过的武汉、北京、广州、上海、天津等地举行公祭仪式,国际远东铁路会议亦驰电致唁。1922年,由中华工程师学会倡议,在青龙桥为詹天佑建立了铜像,以寄哀思,由大总统徐世昌撰写交通部技监、汉粤川铁路督办詹君碑文,安置在铜像侧的碑亭里。
  詹天佑终其一生,为中国铁路工程事业奔波,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优秀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无愧于“中国铁路之父”的尊称。

用户登录

页面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