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文博快讯

新展 | 芳馨遗远 春温永存——上海鲁迅纪念馆藏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展

鲁迅先生曾说: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

那么,

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

常要觉得寝食不安,

给它企图流布的”。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

     上海鲁迅纪念馆不仅藏有鲁迅的珍贵手稿,还留存了一批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如由鲁迅先生保存下来的柔石诗稿,由谢澹如先生保存的丁玲、胡也频的小说手稿,等等。

     特别是上海鲁迅纪念馆1999年新馆落成,设立的现代作家专库“朝华文库”得到鲁迅同时代友人和弟子的热情支持,黄源、赵家璧、周文、李霁野等二十多位现代著名作家的遗物先后入藏该馆,其中就有他们的手稿或手迹。

     最美人间四月天,唯有读书不可辜负,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正逢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的主旨宣言,与我们的理念正相符。

为了将这些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的珍贵文字流布给大众,我们遴选了包括鲁迅在内30余位现代作家的46件手稿,同时还展出了曹聚仁、吴朗西、赵家璧等著名文化人士使用过的相关物品,以此呈现鲁迅及其同时代作家的风骨和精神。

 

展品抢先看

 

 

鲁迅致顾颉刚信

作为古史辨派创始人和国学大师,顾颉刚一生与同时代许多名人学者过从甚密,有的关系非同一般,其中与鲁迅的关系最富戏剧性,也最值得玩味。

 

 

丁玲《梦珂》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道九秋。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这是鲁迅听闻1933年丁玲被国民党绑架后杀害的假消息时,写的《悼丁君》一诗。当然,最后所幸虚惊一场,丁玲逃出生天。鲁迅很早就知道“丁玲”这个名字,但当时以为是沈从文的化名,为此还曾闹出过误会,没有回复丁玲最早与他的通信

 

 

巴金致英子信

虽然与鲁迅只见过十几次面,巴金却一直认为“鲁迅先生是我的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巴金在鲁迅出殡时是抬棺人之一,为鲁迅出版了他生前最后一个小说集子——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茅盾《学习鲁迅先生》

鲁迅与茅盾的交往是很频繁的,据统计,鲁迅日记中关于茅盾的记载就有二百多处。早在1922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时,茅盾就以《小说月报》编者的名义,对其进行了很高的评价,称这部作品“实在是一部杰作……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

 

 

汪静之致符竹因信

汪静之在1921年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时,曾将自己的诗集《蕙的风》寄给周作人求教。那时周作人在山西养病,故而由鲁迅代为答复。鲁迅曾对他的诗集予以充分的肯定,为了反对胡梦华等人对《蕙的风》的攻击,鲁迅专门写了《反对“含泪”的批评家》一文。

符竹因在浙江女师上学时名为“符竹英”,汪静之改为“符竹因”,取“水竹姻缘”之意(水自然指“汪静之”之“汪”)。两人于1924年4月4日(湖畔诗社成立之日)在武汉结为伉俪,在因各种事情暂时分别的日子里,汪静之为缓解相思之苦,赠符竹因题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并在家书中夹进竹叶,以寄托爱的深情蜜意。1932年11月28日又题词:“平生爱竹已成癖,不可一日无此君

 

 

沈从文致赵家璧信

“余与鲁迅先生,仅在上海时晤得一面,当时系赴一宴会,余与其同桌,然彼此之间,并无一语相通。”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两位文学大师,鲁迅与沈从文只有一次见面,那就是1930年4月19日中国戏曲研究家、文学史家赵景深在上海举行婚礼上。这是沈从文在鲁迅去世时在北平杨振声家中接受《世界日报》记者采访所说的。

而在当日的鲁迅日记中则是这样记载:“李小峰之妹希同与赵景深结婚,因往贺,留晚饭,同席七人。”

沈从文的这封信件是寄给中国著名出版家赵家璧的。从1933年至1943年这10年间,沈从文的作品在赵家璧编辑的图书中共出现过8次。赵家璧对沈从文的推荐语是:“沈从文先生十年来所写小说,单以数量计,可以说超越任何新文学家的成就...”

 


芳馨远 春温永存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展

主办单位:上海鲁迅纪念馆 

              江汉关博物馆

展出时间:2021.4.22——6.22

展出地点:江汉关博物馆二楼交流展厅

用户登录

页面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