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展讯|来江博,赏“世遗”,探寻“开平碉楼背后的故事”!
What:何谓碉楼?
开平市是世界闻名的“碉楼之乡”。早在明嘉靖年间,开平人就已经开始建造碉楼。这一时期的碉楼多为二、三层,采用夯土或红砖、石块,以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建造,外观较为简朴。其共同的特点为门窗窄小,铁门铁窗,墙身厚实,墙体上设有枪眼,远高于一般民居。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保留枪眼和铁门铁窗等防御设置之外,还增大门窗,外观装饰更美,强化了居住功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赤坎镇三门里迎龙楼——开平现存最早的碉楼,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
Why:因何而建?
开平早期建造碉楼主要是为防洪防盗,这一时期碉楼数量不多,规模不大。20世纪20、30年代是开平碉楼的鼎盛期,据资料显示,当时有碉楼3000多座,现存1833座,分布在15个镇(街道)。为什么开平会建这么多碉楼呢?其实这与开平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一是开平地处东南沿海,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每年夏秋季台风、洪涝的灾害较为严重,加上开平中部地区地势低洼,河网纵横,每遇洪涝,平房被淹、倒塌,村民无家可归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是因为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是一个“四不管”区域,为盗匪丛生之地,经常侵扰不断。为防洪防盗,保护家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建碉楼的呼声日高。
开平市塘口镇迪光楼
东南亚的中国矿工
1869年古巴华工卖猪仔契约。早期的华工被卖往海外做苦工,称为“卖猪仔”。
美国西部劳工党在报纸上刊登的排华漫画写着“中国人必须离开!”字样
当排华的迫害、仇恨和歧视似乎要将他们逼上绝路时,他们还是顽强的生存下来了。他们从洗衣、搬运等苦差事做起,逐步涉足餐馆、杂货店、进口贸易及至厂矿企业等领域,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部分华人积极投身政坛,对侨居国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9年美国芝城谢维立的致和堂百货商店照片
1900年代纽约唐人街商店林立
侨乡是华侨在中国的故乡,是华侨在祖国的“根”。勤劳勇敢的侨乡先民们虽然身居异国他乡,但他们的精神家园依然在中国,心系故里,时刻不忘远隔重洋的家乡和亲人。
20世纪初金山箱。“金山”是早期五邑华侨对美国的俗称。当年,美国华侨回国时,把金银细软等装进自制或购买的箱子里运回家中,俗称“金山箱”。它是当时华侨“衣锦还乡”的标志物之一。
20世纪初维德从美国写给母亲伍氏的银信。华侨在异国他乡节衣缩食,将辛苦得来的血汗钱通过一种特殊的载体——银信,向家乡亲人传递信息和资金。开平侨汇数额巨大,是开平碉楼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在外多年打拼之后,大批开平华侨荣归故里回乡寻根,修建祖屋光宗耀祖。20世纪20、30年代是开平碉楼建设的鼎盛期。碉楼的设计汲取了东西方建筑的精华,既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同时也把中式的龙凤麒麟、童子拜寿、松竹梅等图案糅合在建筑中,别具特色。
自力村铭石楼
铭石楼厅堂。厅堂正中悬挂有四幅黑白照片,为楼主方润文以及他的三位太太。
自力村是开平碉楼最多最集中的村落。铭石楼是电影《让子弹飞》里黄四郎(周润发饰演)口中“固若金汤”的住宅,也是开平设施最豪华的碉楼之一。
开平碉楼第一楼——瑞石楼。楼高9层,是开平最高的碉楼。
马降龙村落——被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誉为“世界最美村落”。
开平华侨爱家、爱乡,同样赤忱爱国。从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华侨们都倾注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些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且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一座碉楼就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段历史。开平碉楼见证了侨乡百年沧桑与世态民情,诉说了海外华侨华人的艰苦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