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关穿过的江汉关大衣

 

      在江汉关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上世纪40年代的海关大衣,衣长115厘米,领口径50厘米,袖长57厘米,肩宽45厘米,袖口30厘米,面料为藏青色咔叽毛料。这件大衣的主人叫秦有经,是一名解放前曾在江汉关工作过的外勤华人关员。2011年,其子秦传明从《长江日报》上得知江汉关博物馆征集文物的消息后,马上与博物馆筹建处联系,将这件父亲生前心爱的大衣捐献给江汉关博物馆。可惜的是,秦传明小时候很顽皮,将大衣上的铜纽扣一个个割下来当玩具玩丢了,大衣上现在的塑料纽扣还是后来配上的。

      说到制服,时下的人们往往会一下子就联想到那些整齐划一的单位着装。在中国海关3000多年的历史上,制服作为海关历史演进的见证之物,历经沧桑变迁,形成独特的海关制服文化符号。

      我国古代海关起源于西周时期,唐开元二年(714年)之前,海关官员制服与普通官服无异。其后,管理海运进出境的专职征收关税和海外贸易的市舶史,着装虽然与当时的政府官员制服基本相同,宽袍大袖,褒衣博带,但在管帽和鞋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这也是中国海关制服的开端。经过一千多年的演进,到了清代早期,海关官员的制服皆为深蓝色长袍,圆锥形帽子上,有白色娟纱平铺在竹质的帽筐上面,再从帽顶圆尖上端满红丝条下垂至宽圆帽沿,颇富特色。

      进入近代,随着国门的洞开,中国海关制服开始有了明显改变。1869年4月12日,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签发第10号通令:

      好几位税务司已表明他们希望外勤关员穿着制服,我同意他们的想法,意欲把它作为所有港口的一个规定,所以我现在写此件授权他们执行如下:宁波以南采用广州式样,宁波和长江以北各港口采用上海模式。第一套(套装和冬装)服装由你们关支付;随后,由关员自己花钱置衣。

      这一通令的颁发,对海关制服提出了明显的要求,而且仅适用于海关外勤人员,对制服的制作经费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海关制服出现于1869年,而海关内勤人员第一次穿制服,则起始于1873年维也纳国际博览会,当时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受总理衙门委托,筹备中国参加世博会的事宜。为了体现大清国海关关员的威仪,赫德要求所有出席博览会的人员统一着装,所有制服均在英国伦敦设计订做。

      当时,订做制服的事儿摊到了海关总税务司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的头上。金登干任劳任怨,办事极其认真,无论是大衣、马甲的设计,还是裤子、帽子的制作,他都一丝不苟。第一套制服款式制成后,他将它们打包寄给赫德总税务司审定,其中包括税务司双排扣大衣、便服、马甲、单排扣礼服大衣、裤子等,以袖子上的扣子来表示级别,所有制服均精致考究。

      国门大开,西风东渐,尤其是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制服款式主要接近英国海关制服模式。据英国陆海军合作出版社出版了的《中国海关内班职员制服章程》记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海关内外班职员制服式样、等级标识各有不同。

      在近百年的中国近代海关关员制服演变发展过程中,关员的制服等级森严,且进行过多次修改。职务不同而服色各有区别,以帽顶的不同颜色来区别关员等级,每次变动极其慎重,都由总税务司以通令形式进行指示。

      20世纪40年代,海关关员制服制度有了重大改变,江汉关只有外勤人员配有关服,从事英文档案收发员等工作的内班职员都不再配关服,一般室内都穿西装便服。当时,外勤关员穿着制服式样,上衣冬装为藏青色毛料哔叽西服,夏装为白色卡其中山装,还有帽子和裤子。虽然同为外勤人员,但稽查员、监察员和验货员的制服又有所区别,各有各的特点。
全国解放后,为了树立海关工作人员的执法形象,经人民政府批准,海关为统一着装单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工作需要,海关工作人员的制服和式样、选料等都有了很大变化。海关是代表国家的一个执法机构,尤为注重仪表仪容,工作人员上班时间都要求穿制服,讲求整洁,仪表威严,不许戴歪帽蓄长发,蓄胡须,皮鞋擦得铮亮。海关服分春、夏、冬装。每隔二、三年发放一次。

 

      20世纪40年代,秦有经一直在江汉关外勤工作,由于他熟悉海关业务,解放后继续留在海关工作。1956年,由于国家外贸政策调整,出口商品大部分交由其他口岸,武汉口岸逐步收缩,这种对外贸易形势的变化,导致武汉关(原江汉关)撤销,并停止办理一切海关业务,海关大楼从此成为其他单位的办公地。武汉关撤销后,秦有经转入湖北五金矿产公司工作,因为工作的变动,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江汉关大楼。

      作为一名海关老人,秦有经对这件大衣珍爱有加,耄耋之年还经常穿在身上,直至离世。

用户登录

页面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