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的“洋码头”

 

      有山的地方就会有冈峦,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码头。汉口两江交汇,滨江临水,自古水运发达,码头自然成为汉口的一大特色。“龙王庙口汉江连,激浪惊泷似箭穿。水果行开飞阁上,渡江船舣木簰前。”这首清人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就形象地再现了汉口早期码头的情形。

      汉口的码头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但直到清乾隆元年(1736年)汉口才有了第一个有名有姓的码头——天宝巷石级码头。从此,码头先汉水,后长江,自上而下地发展起来。经过130余年的发展变迁,到了1868年,从硚口到龙王庙,汉口汉水沿岸的码头数量已达到35个。长江沿岸从龙王庙至江汉关的码头已有16个,其中,艾家嘴、四官殿、老官庙、花楼、关圣祠、五圣庙、接驾嘴、大码头等最为著名,被通称为“八码头”。是时长江、汉水泊船无数,帆樯满江,日数量常达几千艘,足见当时汉口水运物流的规模及汉口经贸发展的能量之大。

      汉口开埠后,西方列强除了争先恐后地在汉口建租界、办工厂、设洋行,还利用夺取的“内河航行权”来垄断长江航运。他们对汉口沿江的码头业经营虎视眈眈,抢占汉口沿江一带深水港域的优越位置,建起码头、栈房、洋棚、趸船,设置装卸设备等,由洋人把持的“洋码头”应时而生。自此,汉口的码头经济由汉水内河码头向长江通商的码头经济转移,汉口的繁荣也从硚口一带下移至江岸一带的租界区。

      在列强一统长江航运的那个年代,想要在汉口建码头,也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儿。据1908年日本驻汉领事水野幸吉《汉口:中央支那事情》记载,当时江汉关对沿江修建码头享有决定权。各租界要想在沿江一带建码头,必须与江汉关监督磋商,并与相关人员检查地势,直至确定建造码头对清政府及外国船舶的往来没有妨碍,才同意建造。

      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率先在汉口英租界宝顺街(今天津路)营建宝顺栈五码头,并修建仓库、货栈,这便是汉口最早的“洋码头”了,也是汉口最早的轮船码头。“洋码头”的建立,使外商的货物吞吐更为便捷。

      到了1907年,英、日、德、法、美等国已在汉开办9家轮船公司,沿江重要地段的码头基本上都成了洋人的天下,烙上了“洋码头”的标签。“招商太古到怡和,又向华昌大阪过。海舶江轮排似节,大船争比小船多。”民国初年罗汉写下的汉口竹枝词《轮船码头》,可以说是当时汉口“洋码头”的真实写照。

      汉口进出口贸易的兴盛,催生出众多的“洋码头”,而汉口“洋码头”的兴旺发达,亦使得汉口成为中国近代商埠中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兴旺衰退,从1863年英国人建起第一个“洋码头”起,到1910年发展至74个,码头范围也从江汉关一直延伸到丹水池、谌家矶一带,基本上为五国商行所有。到了1926年,“洋码头”发展到巅峰时期,大大小小竟有87个之多。

      1937年抗战前夕,受德、英、俄等租界被中国政府相继收回、世界经贸萧条和战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汉口长江沿岸的码头规模已远不如从前。此时,码头设有趸船的共有55个,中国占19个,“洋码头”则锐减至36个,其中外国轮船公司有20个,外国工厂、商号有15个,机关1个。通过这些数据可见,这些“洋码头”大多为货运码头,少量为客运码头。它们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汉口老码头的发展中曾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洋码头”的兴建,使汉口港迅速成为近代国际港口。自1905年日本大阪商船会社开辟汉口至日本神户、大阪的直达航线开始,到民国建立之初,由汉口港驶向国外的轮船,已可直达德国的汉堡、不莱梅,荷兰的鹿特丹,埃及的塞得港,法国的马赛,比利时的安德卫普,意大利的热诺瓦等地,汉口港已成为近代闻名世界的国际港口。

用户登录

页面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