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关大楼从筹建到建成花了18年
作为近代武汉城市象征的标志性建筑,江汉关大楼矗立在汉口沿江大道与武汉最繁华的街道——江汉路的交汇处已九十一个年头了,它不仅是武汉被西方列强掠夺的屈辱标志,也是武汉这座城市近百年来蜕变与发展的见证。小小一栋楼,承载了太多的辛酸与厚重。它的修建亦充满了曲折和艰难。
江汉关大楼是1924年元月建成的,而江汉关却早在汉口开埠的第二年,即1862年就已经设立。起初它的办公地点设在毗邻英租界的汉口河街,由几间简陋的仓库改造而成,条件很是艰苦,交通也非常不便。初开关那几年,因业务量不大,勉强还能凑合。但1865年后,随着汉口地区进出口贸易的日益增多,特别是往后的二三十年里,海关陆续新增了邮政、港务、气象、检疫等诸多职能,原有的办公房越来越不能满足日常办公的需求,且房屋陈旧,梁架腐朽,几成危房。1907年6月28日的一份地方报纸就曾刊载过这样一段新闻:“本镇江汉关设立以来已四十余年,所有房屋木料多半腐坏,久欲改造因欠项支绌不果。兹忽于昨大公事房倒塌一处,幸在白昼尚未能伤人,然亦险矣。”
为了改善江汉关的办公条件,满足江汉关的工作需要,从1899年起,江汉关几任税务司都为海关迁址之事费心劳神。1908年1月,江汉关始由河街迁往工部局办公。但这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江汉关,直到1924年,在工部局原址上兴建的江汉关大楼才终于建成,距离此时又过去了16年。
为何修建江汉关大楼会如此费劲呢?问题就出在大楼地基的互换上。按照几任税务司的想法,要修建新的江汉关大楼,原有工部局的地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邻近太古公司名下的仓库地基一起合并过来。而江汉关原有汉口河街的地基位于招商局轮船公司和其仓库之间,太古轮船公司又将另一处招商轮船公司的地夹在中间,这样,要同时拿到太古公司仓库和工部局两处地基,需要招商局轮船公司、太古公司和海关三方进行协商。经过一番周折,三方最终确定,将原有江汉关的办公地点转让给招商轮船公司,招商轮船公司将租给太古公司的地产转让给太古,太古则将工部局旁边的仓库转让给海关。这样三方的房产都可以连接起来,面积差额则用差价补偿。
太古公司很乐意这样的置换,因为它原有的房产面积本就小于海关和招商轮船公司的房产面积,并且通过这样的互换还获得了原本租用的招商轮船公司的房产,解决了它的后顾之忧,这完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太古公司当然是举双手赞同。但招商轮船公司却一直拖延,迟迟不对方案作决定。原来,招商轮船公司广州招商局办公租用的是太古公司的房产,他们两家都是做的轮船运输,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为了保持对太古公司的制衡,招商轮船公司上海总局强烈反对将租用给太古的房产予以转让。这使事情陷入了僵局。
一晃又过了一年。1909年,招商局因自身的业务发展,急需在汉口江边增加趸船码头,而这一变动又必须通过互换房地基才能实现,自己有了需求招商局这才愿意坐上谈判桌,就房地基互换一事进行协商。此时江汉关的税务司还是安格联,当他得知招商局有了互换房地基的意向后,立马专程赶到上海,意将汉口江边太古公司第三趸船码头转让给招商局,以资补偿。这次谈判取得了小小成果,在大的原则问题上统一了意见,达成了初步协议。但由于此事关乎三方利益,所涉及的地基、价格等问题又错综复杂,一时半会很难达成三方都认可的方案。这样谈判时断时续,前前后后持续了11年。1920年,这场马拉松式的谈判终于走到了终点。三方正式达成协议,各自房地产实行置换转让,江汉关大楼的修建进入了倒计时。
1922年11月4日,英租界的东南一隅,江汉关大楼的工地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一天,是江汉关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江汉关大楼奠基之日。此时,为修建江汉关大楼出力尤多的安格联已升任总税务司,为了庆祝大楼奠基,他专程回到汉口,亲自主持了奠基典礼。江汉关大楼的奠基仪式盛况空前,除了江汉关税务司梅乐和、监督陈介等海关官员外,当时的湖北省督军肖耀南、美国军政部长海军上将菲尔普斯、各国领事、武汉市政当局代表、中外商界“大腕”等一大帮有头有脸的人出席了奠基典礼。典礼在总税务司安格联主持下开始,首先由江汉关监督陈介致开幕辞,接着江汉关税务司梅乐和、总税务司安格联等人先后讲话,最后梅乐和请安格联夫人将一个装有本地报纸和硬币的小匣子置于基石下,建筑工程师将一把银质泥刀赠送给安格联本人,安格联当众宣布基石已经安放妥当,请大家一起举杯为江汉关大楼的建成干杯。在如今的江汉关大门左侧,当年奠基后立的石碑还保存完好,上面刻有“中华民国十一年十一月四日总税务司安格联爵士奠此基石THE STONE WAS LAID BY 、SIR FRANCIS ANGLEN K·B·E 、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的字样。
经过20个月的紧张施工,江汉关大楼于1924年1月21日正式落成。大楼占地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八层(主楼四层,钟楼四层),总高度40.6米,为当时汉口最高的建筑。大楼外观造型为希腊古典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外墙的墙壁、顶盘、梁柱均采用湖南花岗石(麻石)材料,大多由重几百斤到上千斤的花岗石加工的圆柱,片板拼砌而成。楼东、西、北三面墙均有饰以变形的“科林斯”花岗石廊柱,北面的八根大柱高达10米,直径1.5米,要二人才能合抱过来。柱头饰以忍冬花的图案,宛如一个花篮,甚是美观。大楼内部的装修也十分讲究,整个大楼设备器材除灰沙石外,均为国外产品,且多为英国制造,足见外商在江汉关工程中也是捞尽了油水。
江汉关大楼上的钟楼为典型的英伦风格,是按照英国式样进行设计。大钟的各个部件分别摆放在不同楼层,每隔一刻钟,大钟都会奏响源自英国伦敦议会大厦钟楼《威斯敏斯特》的钟曲,浑厚而悠扬,一直陪伴着武汉人走过了近一个世纪,成为武汉这座城市重要的城市符号和文化元素。2001年6月25日,江汉关大楼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天的江汉关大楼已华丽转身,变身成为江汉关博物馆,展示着百年来江汉关的兴衰荣辱,展示着武汉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当你徜徉在这座处处充满着异国建筑文化符号的大楼里,回看过往种种,是否能感受得到历史的斑驳与厚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