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与外债始终绑在了一起


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从没举借外债的先例。鸦片战争后,大清财政日益拮据,一遇大的战事或打了败仗向洋人赔款就焦头烂额。

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时,道台吴健彰就破例向上海洋商借钱,雇募法国军舰将小刀会赶出了上海,这就开了清政府举借外债的先河,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尤其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财政上一蹶不振。为确保军需和财政运转,清政府不得不四处借款。

关税成为外债强力后盾

1896年清政府以关税为抵押的借款公债

欠债还钱,可钱从那里来呢?只能指望日进斗金的海关。于是担保和偿还外债,就成了海关的一项重要职责。自西方先进的近代海关制度和征税办法被引进中国海关 后,关税快速增长,成为清廷主要的财政来源。清廷和地方政府一有需要就以关税担保向洋人借钱。洋人见中国关税数目大,增长快,没有丝毫风险,还有可观利 润,也乐意把钱借给中国政府。双方一拍即合,所以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清政府借债海关还钱就成为晚清时期的一种常态。

据史料记 载,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共借外债43次,计4500多万两,其中,以关税还款或抵押的就有25笔,计3200多万两,占总数的70.5%。参与关税还款的海 关主要有浙海关、江海关、粤海关及江汉关。那时的江汉关可比现在厉害得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江汉关的间接贸易总额仅次于江海关,征收税银总量在全国海关 中名列前茅,因此清政府举借外债由江汉关担保和摊还的不在少数。

因军需大量举借外债

早期清廷找洋人借钱主要用于军事,不是农民起义、边疆叛乱,就是外敌入侵,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打仗是个无底洞,为了维持岌岌可危的政权,朝廷只好借大把 的银子用于军费开支,去解决一个个的麻烦。这里面既有李鸿章的淮军军费,也有左宗棠的西征开支,江汉关均参与了担保和摊还。

收复新疆的晚清名臣左宗棠

1866 年11月,左宗棠奉旨从福建率大军到陕甘镇压回民起义。财政枯竭的朝廷只给了任务没给钱,左宗棠只好请上海的胡光慵派人来商讨向洋人借钱。但洋人提出月息 要1.5%,年息超过10%,这完全是趁人之危。左宗棠思来想去,无可奈何,只好咬牙借了120万两。不到半年,左宗棠下令再借100万两,月息 1.5%,借期10个月,由江海关、江汉关担保摊还。1875年,又借了300万两,终于剿灭了起义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陕甘回 民起义好不容易剿灭了,新疆的形势又紧张起来。朝廷令左宗棠进军新疆。这次的任务远比上次艰巨,需要1000万两银子筹办粮饷。朝廷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只 好又向洋人去借。左宗棠下令胡光慵找英国汇丰银行借款500万两,月息1.25%,由浙海关、粤海关、江海关、江汉关四个海关担保,全部本息7年还清。其 中,江汉关负责连本带息共计195.4万两。

1901年庆亲王关于海关支付教案赔款事给赫德札

左宗棠的西征军费中有江汉关担保摊还的关税,清军对日作战的军费中同样也有。清朝晚期,清政府和地方政府因军事、财政和实业需要向洋人借的款实在是多不胜数,而这些借款由关税摊还的占了相当部分。海关成了清政府口中的一块肥肉,关税与外债始终搅合在一起。

用户登录

页面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