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预告 “护”行天下--------江汉关博物馆春季新展

展览地点:江汉关博物馆三楼交流展厅

展览时间:2018.3.9-2018.4.24


      如果说海关是国门,那么护照就是人们进出国门的凭证。如今,我们将护照分为外交、公务、普通护照三种类型,但是,您听说过华侨护照吗?

      春暖花开之际,在中国晚清四大海关建筑之一的江汉关大楼内,即将举办一个与这座历史建筑十分契合的展览“护行天下——华侨护照展”。展览以华侨护照发展历史证实:只有祖国强大,国人在海外才能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

 


问题一

护照出现以前,人们怎么出行?

 

      在中国古代除了官员、军人与商人外,很少有人会离开家乡去到远方。因为皇帝希望人们各安其所,从事家传职业,为官府当差纳粮,服役纳税。如果有人想离开居住地,先得经官府同意,拿到通行证才能出发,否则就有失去身份回不了家的危险。

通行证的作用是证明持有者身份,或是表明官府允许持有者出行,并规定出行的范围与时间。类似其功能的物品,历代称呼都有所不同:春秋、秦汉时期叫作“节”,如我国古代最早的通行证“鄂君启节”(湖北省博物馆藏),以及西汉时期苏武牧羊北海所持之“节”。

 现代 耿善昌作《苏武牧羊》图


      唐代通关文书称“过所”,宋、明文献中则为“关引”“ 公验”“ 符牌”“ 符验”“ 关券”等等,现在人们则统称之“护照”。


问题二

没有护照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持有通行证的人,既有代表国家出使的官员,也有南来北往经营谋生的商人,他们在申请通行证的时候大多能预计路线、确定归来,但也有人离乡背井、难计归途。

      我国边疆辽阔、海岸漫长,自宋元时期起,东南沿海的居民就有往来海外谋生、甚至定居的传统。东南亚某些华人家族,父子相继,传承数百年,仍保持着华人的身份,并与原乡有紧密的联系。然而清末以前,他们手中很少有当时政府颁发的有效通行证,无法得到国家的承认与保护,也不能合法的回国。


清末护照的出现


     16世纪大航海将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了起来,国际护照开始出现。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将护照制度引入中国以保护其侨民,清政府也开始考虑向海外华侨颁发护照。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逐步建立驻外使领馆体系,开始登记华侨身份,海外华侨的身份可以由领馆登记予以承认。1883年,驻美领馆向《排华法案》下入境美国的华人颁发护照,是我国驻外使领馆向华侨发放护照的开端。1893年,清政府废除海禁政策,正式授予各地领事馆发给海外华侨回华护照的权利,同时根据与西方签订的双边条约,亦在国内通商口岸为华侨发放出洋护照,但对护照的申领和格式等未有统一规定。

光绪八年(1882)金山领事馆发给华工黄华饶的护照,该纸护照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华侨护照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非领事馆发给华商潘昌的护照

 

清宣统元年(1909)旧金山领事馆发给华侨胡维秀的护照


民国的华侨护照


      民国时期,中国护照的发展开始由各省自行印制、形式各种各样向统一机构、统一格式发展,相应的护照制度也逐步完善,并颁行了华侨回国、外国人来华签证以及国人申领出国护照的专门法规,使得我国护照制度向法制化规范化迈进了重要一步。

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的华侨回华护照格式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海外侨胞出于爱国热忱,回国参与抗战。战后,国民政府为了帮助参战或归国避难华侨返回原侨居地,制定了“华侨复员”的相关办法。依据相关规定,出现了单纸形式的临时护照以及其他相应的华侨证件。

1944年《旅外侨民国籍证明书条例》


      国民政府承认华侨持有双重国籍身份,对于华侨申领外国护照身份进入国内的,则根据1930年《查验外人入境护照规则》与1936年 《外国人来中国护照签证办法》相关规则予以管理。

 1930年《查验外人入境护照规则》


新中国的华侨类证照


     新中国建立后,不再承认双重国籍,持外国护照回国定居的华侨纷纷申请中国国籍,而定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则可以选择归化定居国。华侨护照由此演变为中国护照。今天我们出国游玩、学习、工作、定居前,需要申请的就是这样一种身份证件。此外,由于历史及现实政治原因,港澳台地区的居民持有的身份证件与大陆居民访问港澳台地区的身份证件有其特殊性。

港澳同胞回乡证

 

用户登录

页面建设中